封面故事

楊儒門用「人情味」打造農民市集

楊儒門用「人情味」打造農民市集
楊儒門(右)與李建誠的教學實體店面──天母農學院。
丹尼爾
第71期
張頌宇

楊儒門表示,市集做到一個程度要穩定需要工作人員、農友、消費者三種人,同時取得之間的平衡關係。「工作人員,有理念和規格去尋找好的農友;好的農友以好產品去吸引消費者。有時農友很多、消費者很少,有時消費者很多、農友很少,當農友和消費者達到一個平衡時,市集比較容易穩定。」

248農學市集目前攤位最多只能容納20個,楊儒門認為,如果消費者太多,變成菜市場,農友沒時間和消費者溝通,忙著趕快賣東西,就無法仔細介紹自己的產品,會喪失市集「溝通」的功能。

除了市集的工作人員,消費者也會給農友提供銷售建議,在市集販售香椿加工品的農友就是因為聽了消費者的建議,設計了自己的包裝、logo,銷售額因此成長了大約一倍。去年2009年2月底加入的社運人士李建誠,目前負責南南四村簡單市集的市集經理,認為市集經營最難的部分就在與農友及消費者間的溝通,「包括農友東西怎麼呈現、怎麼運送、天氣太熱東西要怎麼保存才不會放壞等,都需要練習改進。」

248農學市集的消費客群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提著菜籃,十分迅速專業地在菜攤前挑挑揀揀的婆婆媽媽們,從市集開張就會陸陸續續進來;另一種是遊客類,通常在假日下午出現,並且在每個攤位前停下來玩玩看看,從手牽手遊逛的情侶到攜家帶眷的都有。

一位住在台北小南門,原本是主婦聯盟創始會員的上班族女士,身上所有想得到的有機通路貴賓卡都有,但她表示,現在到農學市集採購的比例比較高,「因為有互動的感情」,現在每個星期都來。住附近的王媽媽則表示,因為贊同這種友善環境的農法,所以就以購買行動來表示支持,並不在意價格:「你每餐在外面吃個三、五百很容易,不如把錢買乾淨食材自己煮。」過去經常去有機商店買的王媽媽,表示更喜歡市集人跟人接觸的感覺,「總比面對冷冰冰的冰凍庫好」。

「人情味」是農學市集有別於其他有機通路的特色之一。

結合「台灣在地」日常生活

目前台灣各地強調友善種植的綠色市集各有特色,有強調消費在地生產、縮短食物里程的市集,也有販售全台各地農產品的市集;有每月舉辦一次、純粹強調理念或教學功能的,也有每週舉辦強調生活機能的。

對於農學市集的定位,楊儒門一開始有想過產區限定台北市、台北縣、基隆跟宜蘭地區,「但現在可以在台北市種田的人,大部分是有錢人,或是退休種興趣的,也就是俗稱『田橋仔』,種心情、種開心的,所以基本上對市集擺攤沒有興趣。」另外,限定北部生產的話,消費者就吃不到很多南部的農產品,「你住台北可能和鳳梨無緣了。」因此,248農學市集推廣台灣在地產品,只要是台灣在地生產的,不需經過海運,楊儒門認為基本上可以達到對環境友善的生活。

而在市集舉辦的頻率上,楊儒門選擇能和消費者及農民實際生活結合的每週五、六舉辦,而不是每月或甚至更久。「你買菜是一個禮拜吃一次,消費者不可能一個月買一次菜,這樣跟生活就差距比較大。」

除了綠市集,楊儒門的另一個固定通路「天母農學園」,也在今年3月開張,地點也是太設章啟明提供的。不同於市集,這裡是每天都可以營業的地點。成立的想法,來自希望成立一個協助農友的固定地方,作為實體店鋪與教學場所。

楊儒門表示,農學院建立的,最重要還是人情味,注重情感交流。目前約兩星期舉辦一次的演講,初期都找農友親自上陣,因為農友比較親切,還會作東西吃,分享如何種田、如何吃。而教學部分,最重要的是銷售,楊儒門希望「農友學農友,農友來教農友」。

打造未來都市綠市集

楊儒門對台北的綠市場非常有信心,3年內近程目標,是協助農友在網路上做推廣,預期目標為將農友20%的農產品,透過網路訊息傳遞,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楊儒門認為台灣綠宅配網購市場空間仍大,相關業者、農友應該以共榮心態把餅作大,他很看好未來前景:「台灣有2,300萬人,作宅配的只有500人,且只有3萬人加入共同購買,市場很好開拓,隨便撈都撈得到好不好!如果像日本有一半的家庭都加入共同購買,這才要競爭。」

中程目標則是在台北市的每一個行政區成立二個市集。楊儒門估算一個社群市集要穩定運作,周邊約需500戶人家,估算其中一半是會到市集購買的,每戶家庭以4人計算,也就是一個市集周邊約需2,000人口即可運作。他認為台北市有基本人數和消費基礎在,「一個行政區作兩個市集哪有很多?」但楊儒門表示不一定要自己做,「協助朋友成立也是一條路,畢竟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

那麼,為甚麼不成立更多的市集?「這樣農友會很累,從南部各處跑上來很遠耶!我們希望農友做到一定程度後,回去好好種田,只要在家宅配運送,東西就有人購買了。」他希望宅配做起來的農友可以不用上來台北擺市集,如果有人離開市集,就有新的農友可以補進來。

「台北市有七百多萬人口,台灣三個人有一個住台北,消費能力足夠。」楊儒門對未來理想中的「綠色台北」自信滿滿。

曾經,楊儒門以「激烈」的方式喚醒民眾重視農業問題;而今,讓消費者、農民、土地三者都健康的綠色市集,在楊儒門的努力下,成為一條和平的、逐漸成型的康莊大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中共內鬥升溫 海外再爆倒溫黑材料
臨近中共十八大換屆,中共內部各派內鬥升溫。近日數家海外媒體接到了攻擊中共總理溫家寶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黑材料」。…
金門故事 烽火淬鍊的生機
金門,幾天前帶著遊覽美麗風光的心情,踏上這個面積150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現在坐著飛機在白雲裡向它揮別時,心裡不覺升起了一層敬意。…
柚子乖乖、復育綬草、嫁接老農青農 「洄瀾無毒」開闢農產藍海市場
台灣農業技術含金量高,加上研究單位的協助,農業發展相當興盛,除了鮮果,還能進行各種利用。而花蓮「洄瀾無毒」創辦人吳居,…
2019年中國10大經濟新聞
2020年已然到來,回顧2019年中國政經局勢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戰暫緩卻未解、金融風險頻發、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物價瘋漲、非洲豬瘟肆虐等,…
中國爆發無法醫治的怪病「恐愛症」
近幾年來,一種不知名的病毒感染疾病,正在中國無聲無息地傳播。病人大都有共同症狀,包括舌白、肌肉跳、關節響、免疫力低。此外,該病傳染性極強,…
兆豐銀醜聞和私有化出路
「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違反洗錢法被美國紐約州金融署開罰57億台幣,再次引起公股銀行民營化的討論。Thinkstock 台灣「…
尋找六四「坦克英雄」下落
王維林,這位名字其實不確定、身分不詳的男子,卻留下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畫面,也因此有人稱他為「坦克英雄」(The Tank Man)。…
走出罹癌危機 黑幼龍正向面對人生
黑幼龍,這位大家耳熟能詳的潛能開發與溝通大師,在兩年前走過罹癌危機後,他說:「不管面對的是全面性的、全世界性的,或是個人的危機,…